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麥當勞與日本人氣動漫《獵人×獵人》聯名推出了多種行銷活動,包括限量角色卡包、特殊包裝以及撲克牌,從10月23日開始至11月期間陸續推出。這次行銷吸引了大量動漫迷和網紅的參與,形成了很大的話題性。然而,活動也因為一些問題引發了爭議和討論。

活動的核心亮點是「盲卡包」,隨著購買指定餐點附贈,卡片分為金、銀、銅等不同稀有度,吸引了許多收藏卡片的愛好者。不過,由於卡片數量有限以及行銷過程中的部分疏忽,網路上出現了不少批評聲浪。例如,有些粉絲批評麥當勞沒有選擇真正的動漫愛好者來進行行銷合作,而是以較為商業化的方式進行推廣,讓許多收到卡包的KOL(意見領袖)不熟悉作品內容,引起動漫迷的不滿。

儘管如此,這次行銷也成功帶來了巨大的曝光度,甚至連不看《獵人》或動漫的群體也對活動有所認識。一些觀點認為,這種行銷手法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聲量,對麥當勞而言都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並有效利用了網紅的影響力來擴大活動的影響範圍。

總體而言,這次的聯名活動帶來了很高的討論度,雖然伴隨著一些負面反應,但從行銷角度看,達成了讓更多人關注麥當勞及《獵人》的效果

麥當勞的影響

這波活動對麥當勞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成功帶動了銷售額,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供應鏈管理、公關危機處理等。

針對這些新聞或網路訊息,我的一些看法:

  • 行銷策略可圈可點,但仍有改善空間。 麥當勞的這波行銷策略相當成功,但仍有一些細節可以優化,例如更完善的排隊機制、更公平的公關品分配等。
  • 社群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覷。 社群媒體在這次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麥當勞應該更積極地利用社群媒體與消費者互動,及時回應各種意見。
  • IP聯名是未來趨勢。 與IP聯名已經成為許多品牌的常見行銷手法,麥當勞的成功案例,將會激勵更多品牌進行類似的嘗試。

 

最近麥當勞與日本人氣動漫《獵人×獵人》聯名推出了多種行銷活動

麥當勞聯名活動, 以上圖片取自麥當勞官網。

文章標籤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53年加冕,確實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女王,整整在位了70年,直到2022年去世。她在位期間經歷了重大的歷史變遷,15位英國首相和12位美國總統的更迭,這些都見證了她的穩定與堅持。

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舉行,這是英國歷史上首次通過電視直播的加冕儀式,對王室與公眾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女王的逝世,一個傳奇的時代人物。
1959年的官方肖像

加冕典禮的直播

在加冕典禮之前,伊麗莎白二世的官員們曾對是否進行電視直播進行過激烈的討論,因為當時的首相邱吉爾對此持反對意見。然而,最終女王決定打破傳統,允許這一盛典在全國乃至全球直播。這一決定使得數以百萬計的觀眾能夠在家中觀看這一重要時刻,據估計,當時有超過2000萬英國人和近1億北美觀眾收看了這場長達11小時的直播。

拉近王室與公眾的距離

這次直播不僅讓民眾能夠親眼目睹加冕儀式的莊嚴與華麗,還使得王室的形象變得更加親民。透過電視,王室成員得以進入普通家庭的客廳,這種直接的視覺接觸拉近了王室與公眾之間的距離,讓人們感受到君主制的存在與重要性。這一事件被認為是現代君主制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它促進了王室與民眾之間的互動,並改變了人們對王室的看法。

影響持久的文化現象

加冕典禮的成功直播不僅提升了電視的普及率,還使得王室在媒體中的形象得到了重塑。隨著電視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王室的各種活動和儀式也開始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進一步鞏固了王室在社會中的地位。此後,王室成員的公開露面和媒體互動成為維持其形象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總的來說,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不僅是她個人歷史的一部分,更是英國王室與公眾關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王室在現代社會中角色的轉變和適應。

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這是英國歷史上首次在電視上直播的加冕儀式,使全國人民能夠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她的統治時期不僅包括政治變化,還涵蓋了社會、科技及文化的巨大進步。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53年加冕,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整整在位70年,直到2022年去世。她的統治期間見證了重大的歷史變遷,包括15位英國首相和12位美國總統的更迭,這些都顯示了她在政治上的穩定與堅持。

加冕典禮的歷史意義

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這是英國歷史上首次在電視上直播的加冕儀式,使全國人民能夠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這一創新不僅讓更多人參與了這一歷史事件,也標誌著王室與公眾之間關係的變化,增強了民眾對君主制的認同感。

統治期間的變遷

在她的在位期間,英國經歷了從後帝國時代的結構性轉變,社會、科技及文化的巨大進步。女王的統治涵蓋了冷戰、經濟變遷、社會運動等多個重要歷史時期,並且她在這些變遷中始終保持著王室的穩定性。她的風範和對公共事務的奉獻精神激勵了無數人,使她成為全球範圍內的文化標誌。

在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期間(1952年至2022年),英國經歷了多個重要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不僅影響了國內的社會結構,也對全球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性別平等運動

在女王的統治下,性別平等運動逐漸興起,尤其是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這一時期,英國通過了一系列法律來改善女性的權益,包括:

  • 1967年性犯罪法:這部法律使得墮胎在特定情況下合法化,標誌著對女性生育權的重大進步。
  • 1970年平等薪酬法:該法案旨在消除性別薪酬差距,促進工作場所的性別平等。

這些法律的通過反映了社會對性別平等的重視,並促進了女性在職場和社會中的地位提升。

2. 民權運動

1960年代,英國的民權運動也逐漸興起,特別是在對抗種族歧視和爭取少數族裔權益方面。這一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消除對非白人社群的歧視,並促進社會的多元化。這一時期的關鍵事件包括:

  • 1965年種族歧視法:該法禁止基於種族的歧視,為少數族裔提供了法律保護。
  • 1976年平等機會法:進一步加強了對所有人群的平等待遇,特別是在工作和教育方面。

這些法律的實施促進了社會對多元文化的接受,並為後來的社會運動奠定了基礎。

3. 去殖民化運動

在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期間,許多前英國殖民地開始爭取獨立,這一過程被稱為去殖民化。這一運動在1960年代達到高峰,許多非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國家相繼獲得獨立。這些獨立運動不僅改變了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也對英國的國際地位產生了影響。

4. 環保運動

1970年代以來,環保運動在英國逐漸興起,尤其是在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加劇的背景下。這一運動促使政府和社會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並導致了一系列環保法規的制定,例如:

  • 1990年環境保護法:該法案旨在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

這些努力反映了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並促進了綠色運動的發展。

總的來說,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期間見證了多個重要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不僅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結構,也對全球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變革使得英國在面對現代化挑戰時,能夠更好地適應和回應社會的需求。

去世的影響
她的最後一篇日記寫於去世前2日,僅以短短的5個字「Edward came to see me」(愛德華來拜訪我)記下她與愛德華的最後一次會面,並無其他內容或描述。愛德華楊爵士(Sir Edward Young)曾是女王的私人秘書,當時他正在協助女王處理新首相莉茲特拉斯(Liz Truss)的就職事項,而愛德華也在為英國皇室服務19年後於2023年辭職。

伊麗莎白二世的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並引起了全世界的悼念。她的長期統治不僅是英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全球歷史的重要篇章。她的離世讓人們回顧她的成就與影響,並思考未來的王室將如何繼承她的遺志。

文章標籤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針對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擴大,發布了一系列重要通告。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政府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保護國民的健康安全。根據最新的指引,自109年3月14日起,旅遊疫情建議的等級不斷提升,並擴大了地區範圍,以應對當前的危機。為了進一步理解這些措施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深入探討疫情的影響、防疫措施的必要性以及社會各界的配合。

COVID-19的迅速擴散改變了全球的生活模式,我們正臨著前

疫情影響與風險評估

COVID-19的迅速擴散改變了全球的生活模式,各國政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COVID-19已經變成全球大流行,影響到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這些影響不僅限於健康,更包括經濟、心理和社會方面的挑戰。例如,許多國家因疫情被迫封鎖,造成了生產停滯和失業率上升,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社會問題。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的數據,在疫情初期的幾個月內,全球失業人數急劇增加,尤其是在旅遊、餐飲及服務業等受到直接衝擊的行業。這一狀況讓政府必須更加謹慎地評估疫情對國家安全和公共健康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提升旅遊疫情建議的等級,以防止病毒的進一步擴散。

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的提升

自3月19日起,所有入境者需經過14天的居家檢疫,這一措施是為了確保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不會在社區中造成病毒的傳播。這一政策的推出是基於近期社區監測的通報,顯示部分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在入境後,其所旅遊的國家的疫情建議等級才被提升至第三級,這使得入境者未能及時受到適當的管控與追蹤,從而潛藏了傳播風險。

例如,在某一案例中,一名從國外返國的旅客,在未經檢疫的情況下就返回家中,隨後出現了發燒和呼吸道症狀。此時,由於該名旅客在入境後未被列為居家檢疫對象,未來的潛在傳播風險大幅上升。此類情況的發生突顯出入境者管理的重要性,並強調了各國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責任。

醫療機構的合作與通報機制

為了強化防疫措施,指揮中心也呼籲醫療機構配合,針對自3月8日至3月18日入境的旅客,若其在發病14日內具有國外旅遊史並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該立即進行通報。這一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及早識別和隔離潛在的感染者,進一步減少社區傳播的風險。

舉例來說,有些醫療機構已經開始主動詢問病人近14日的旅遊史,並根據病人的回答來決定是否進行檢測與通報。這不僅提高了疫情通報的效率,也增強了醫療機構在防疫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居家檢疫的重要性

居家檢疫的措施對於控制疫情的傳播至關重要。這一政策不僅是為了保護其他沒有感染的人,也是在保護入境者自身的健康。根據專家的分析,許多初期的COVID-19病例都是由無症狀的感染者所引發的。因此,居家檢疫能有效降低社區感染的機會。

例如,某國際研究顯示,對於進入高風險地區的旅客,如果能夠執行14天的居家檢疫,則可以將感染擴散的概率減少到最低。這也正是為什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調所有入境者必須遵循居家檢疫的原因。

防疫措施的持續更新與公眾溝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所有針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防疫措施將根據疫情的發展進行更新,並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上及時發布相關資訊。這一通報機制的設立,有助於提高社會公眾對疫情的認知和應對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加強與民眾的溝通。透過社交媒體、官方網站及傳統媒體,提供透明且及時的信息,能夠幫助民眾避免恐慌,並自覺遵循防疫指引。

社會各界的配合與責任

防疫工作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社會各界也應該共同參與。在疫情期間,各個社區、企業和個人都應思考自身的角色和責任。比如,企業可設置衛生檢查措施,保護員工的健康;社區則可透過志願服務,協助高風險羣體獲得必要的照顧和支持。

此外,民眾在疫情期間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佩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離。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措施,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在整體上形成強大的防護網。

結論

總結來說,因應COVID-19疫情的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各項措施都是為了降低社區傳播的風險,保護國民的健康與安全。透過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的提升、醫療機構的合作、居家檢疫的執行以及公眾的相互配合,我們才能有效地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在這場與病毒的鬥爭中,只有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戰勝疫情,恢復正常的生活。

文章標籤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這就為您準備一份美味又簡單的氣炸鍋料理雞肉串食譜與菜單,包含詳細步驟和圖片: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這道雞肉串

份量: 2-3 人份
準備時間: 20 分鐘 (不含醃製時間)
氣炸時間: 12-15 分鐘

所需食材:

雞肉部分:

  • 雞胸肉或雞腿肉 300 克 (去皮去骨,切成約 2.5 公分的塊狀)
  • 橄欖油 1 大匙

醃料:

  • 醬油 1.5 大匙
  • 米酒 1 大匙
  • 蜂蜜或楓糖漿 1 茶匙
  • 蒜末 1 茶匙
  • 薑末 1/2 茶匙
  • 辣椒粉 1/4 茶匙 (可省略)
  • 義大利綜合香料 1/2 茶匙
  • 黑胡椒 少許

蔬菜部分 (可依喜好調整):

  • 紅椒 1/2 個 (切塊)
  • 黃椒 1/2 個 (切塊)
  • 洋蔥 1/2 個 (切塊)
  • 小番茄 約 8-10 顆

其他:

  • 竹籤或金屬烤肉串 (使用竹籤需事先泡水至少 30 分鐘,防止烤焦,也能沖洗掉上面的物質)

料理步驟:

步驟 1:準備雞肉與醃料

將雞胸肉或雞腿肉切成大小均勻的塊狀,放入碗中。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將所有醃料 (醬油、米酒、蜂蜜、蒜末、薑末、辣椒粉、義大利綜合香料、黑胡椒) 。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加入裝有雞肉的碗中。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保鮮膜加蓋,放置一段時間(大約20分鐘)。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步驟 2:準備蔬菜

將紅椒、黃椒和洋蔥切成與雞肉塊大小相近的塊狀。小番茄可以對半切開,如果比較小顆則可保持完整。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步驟 3:串起雞肉和蔬菜

將醃製好的雞肉塊和切好的蔬菜塊交錯串在竹籤或金屬烤肉串上。可以依照個人喜好調整雞肉和蔬菜的排列組合。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步驟 4:氣炸雞肉串

將氣炸鍋預熱至 180°C (約 350°F)。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在雞肉串表面刷上一層薄薄的橄欖油。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將雞肉串放入氣炸鍋中,注意不要讓它們重疊,以免影響加熱效果。如果氣炸鍋空間有限,可以分批料理。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設定氣炸時間為 12-15 分鐘。在烹飪過程中,約 6-8 分鐘時將雞肉串翻面一次,確保均勻受熱。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步驟 5:完成!

當雞肉呈現金黃色,並且內部熟透 (可以用筷子或叉子插入,沒有血水流出),就可以取出。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美味享用:

將氣炸好的繽紛香料雞肉串放在盤子上,可以搭配您喜歡的醬料 (例如:泰式甜辣醬、蜂蜜芥末醬、蒜蓉醬等) 一起享用。

 
 
氣炸鍋料理:繽紛香料雞肉串
 
 

氣炸鍋料理雞肉串菜單範例:

午餐/晚餐 A:活力輕食

  • 主菜: 繽紛香料雞肉串 (搭配大量蔬菜)
  • 配菜: 清炒時蔬 (例如:花椰菜、青江菜)
  • 主食: 藜麥飯或糙米飯
  • 飲品: 無糖綠茶或檸檬水

午餐/晚餐 B:美味飽足

  • 主菜: 繽紛香料雞肉串
  • 配菜: 烤馬鈴薯塊或地瓜條 (也可以用氣炸鍋料理)
  • 主食: 法式麵包或吐司
  • 飲品: 新鮮果汁或氣泡水

派對點心:歡樂分享

  • 主食: 多份繽紛香料雞肉串 (可準備不同口味的醃料)
  • 佐料: 各式沾醬 (甜辣醬、蜂蜜芥末醬、塔塔醬、沙拉醬等)
  • 小點: 水果切盤、迷你沙拉
  • 飲品: 汽水、果汁

小提醒:

  • 不同氣炸鍋的功率和性能可能有所不同,請根據您的氣炸鍋調整烹飪時間。
  • 在烹飪過程中,可以觀察雞肉和蔬菜的上色情況,如果太快焦黃,可以稍微降低溫度或縮短時間。
  • 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替換或增加蔬菜的種類,例如:櫛瓜、甜玉米等。
  • 如果想要更豐富的風味,可以在醃料中加入少許咖哩粉或孜然粉。

希望您喜歡這份氣炸鍋料理雞肉串的食譜與菜單!祝您料理愉快,享受美食!

 

 

文章標籤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讀】嬰儿期飲食一般而言是比較考究的,因為寶寶一般在四個月到六個月就要開始添加輔食,那是嬰儿期寶寶的飲食需要注意些什麼問題呢?何時才是嬰兒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期呢?針對這些疑問點,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嬰兒飲食方面的問題,看看嬰儿期飲食如何搭配,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和注意點。  

隨著寶寶的逐漸成長,很多時候嬰儿期寶寶的飲食結構也要發生變化,因為單一的母乳喂養或是配方奶粉餵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對營養的需求,所以一般是要在寶寶的飲食中加入輔食。寶寶輔食是完整均衡的營養,對成長中的孩子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0歲階段的營養給予,更是奠定寶寶一生健康的根基。

一般寶寶輔食就是要逐漸給寶寶加一些除了母乳之外的食物,包括果汁、菜汁等液體的食物,米粉、果泥、菜泥等半固體食物,煮的很爛的米飯、麵條、切成很小塊的水果、蔬菜等固體食物,這些食物就是嬰幼兒的輔助食品。雖然寶寶輔食的種類大致相同,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寶寶成長階段的不同,寶寶輔食在要求上也還是有差異的,寶寶輔食最好也是從流狀逐漸向塊狀轉化。

 

其實嬰儿期的飲食食譜是有按照寶寶成長階段的不同而進行劃分的,而下面我們就介紹幾個劃分完階段之後,適合寶寶食用的美食。

4~6月

蛋黃粉

原料:雞蛋一個

做法:去除新鮮雞蛋一個,將雞蛋洗淨,把雞蛋放入冷水中,水開後中火煮5-7分鐘,剝雞蛋殼,取出雞蛋黃,研磨成粉。然後用水沖泡調成糊狀哺餵。也可以直接買市售速溶嬰兒蛋黃粉沖泡,營養價值更好。

土豆泥

原料:土豆

做法:將一隻土豆去皮並切成小塊,蒸熟後用勺壓爛成泥,加少量水調勻即可。

鮮橙汁

原料:橙子

做法:將一隻橙子橫向一切為二,然後將剖面覆蓋在玻璃擠橙器上旋轉,使橙汁流入下面的缸內。餵食時,可以加一些溫水,兌水的比例從2:1,到1:1,然後是原汁。

6~8月

肝肉泥

原料:豬肝和瘦豬肉,薑汁適量

做法:將豬肝和瘦豬肉洗淨,去筋,放在砧板上,用不銹鋼湯匙按同一方向以均衡的力量刮,製成肝泥、肉泥,然後將肝泥和肉泥放入碗內,加入少許冷水、料酒、薑汁和鹽攪勻,上籠蒸熟即可食用。

魚泥豆腐莧菜粥

原料:熟魚肉,盒裝嫩豆腐,莧菜嫩葉,米粥,適量高湯、熬熟植物油。  

做法:豆腐切細丁,莧菜取嫩芽開水燙後切細碎,熟魚肉壓碎成泥(不能有魚刺)。將白粥加入魚肉泥、高湯(魚湯)煮熟爛。再加入豆腐與莧菜,及熬熟的植物油,煮爛後加少量食鹽即可。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推薦 如何挑選適合的益生菌

說起益生菌大家並不陌生,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羅伊氏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面對諸多的選擇我們應該怎樣選擇???
給大家幾個標準供大家參考:

一、選擇可信的生產廠家
在沒有一個權威機構保證產品含有說明書中標註的菌株,也不能保證在購買時益生菌依然具有活性而且沒有受到污染的情況下,產品的責任和質量控制都由生產廠家負責。

有足夠多的臨床文獻證明療效。這一點看上去太專業,其實相對於其他幾點這點卻更重要。如果你是剛做媽媽的人,給自己寶寶買益生菌,一定希望自己的寶寶吃得明白放心。所以建議在選購益生菌,尤其是嬰兒益生菌的時候要通過網上中英文文獻的資料調查來確認是否經過了嚴格可重複比對的臨床文獻驗證。

二、選擇標註了所含益生菌詳細信息的益生菌補充劑
一定要注意查看包裝上的產品說明:所含益生菌的菌種、菌株等詳細信息。例如,羅伊氏乳桿菌DSM 17938,這種細緻正是生產廠家對產品品質嚴格要求的象徵。

如果一種產品沒有詳細列出益生菌的信息,只是用“特製混合物”這樣的詞來含糊其辭,最好不要購買這種產品。

如果你特別需要攝入某種特別的益生菌,就一定要了解益生菌補充劑的全部信息。例如,科學家已經發現乳酸桿菌下有多達20多種菌種,包括鼠李糖乳桿菌、乾酪乳桿菌等等。而這些菌種又有許多菌株,不同菌株的功效也不盡相同。來說說為什麼看菌株的編號很重要。

三、選擇註明益生菌數量的
有些生產廠家只告知了產品的重量而沒有註明所含細菌的數目,挑選益生菌補充劑的時候,不要被這些信息迷惑,因為重量與細菌數量無關。益生菌補充劑的重量不僅取決於所含益生菌的數目,還與產品的劑型和其他成分相關。藥物的推薦劑量決定於體重,而益生菌的推薦劑量並非如此。

四、看來源
在實際選購過程中可能很難判斷來源,但是很多時候可以根據菌株的名字判斷,比如植物乳桿菌就當然來自於植物啦,糞球菌就一定來源於糞便啦之類的~還有來源於人體的。那麼來源於動植物的菌株和來源於人體的菌株有什麼區別呢?最簡單的區別就是,人源的益生菌菌株更容易在人體定植。大家可以聯想器官移植的時候,醫生是不是盡量要求器官來源於血緣關係近的親屬?因為如果血緣關係越遠,出現排異反應的可能性就越大。益生菌也是一樣,如果是非人源的,那麼很有可能出現“排異”(即很不容易定值在腸道內),你吃進去多少,可能就會拉掉多少。。。

五、看能否通過胃酸的考驗
選擇能夠耐胃酸耐膽鹼。這個道理更簡單啦,如果不耐酸不耐鹼的話,還沒到小腸大腸就被pH只有2的胃酸和pH超過7的膽鹼消化腐蝕了。

今天的小知識,你掌握了多少呢?希望對你選購益生菌補充劑有所幫助哦~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益生菌可助肌膚保持年輕活力

據俄羅斯「醫學論壇」新聞網10月25日消息,日本專家最新研究表明, 益生菌有助於肌膚保持年輕活力。

日本邀請23名19至21歲的女孩參與一項研究,以檢驗益生菌對皮膚的影響。在為期四周的實驗中,其中一組女孩使用經過發酵處理的牛奶護 膚,而另一組則使用傳統優格護膚。之後研究人員通過檢測女孩臉頰和前臂內側皮膚來測定肌膚的緊緻度、彈性、脫水程度和皮脂分泌程度。

經過試驗,專家得出結論稱,益生菌更有利於保護皮膚,使肌膚更年輕美麗。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瘦身之路總是一波三折?嘗試過各種減肥方法,卻怎麼也瘦不下來?在將瘦不下來的原因 歸咎於年紀漸長導致新陳代謝速率變慢、變差前,不妨先檢視先審視自己是不是過著「酵素不 足」的生活。在人體大量缺乏酵素的狀況下,不但容易感覺疲勞、抵抗力較差,肥胖等問題找 上身。

《我吃酵素瘦了21kg:吃出不復胖的健康體質》一書的作者秋葉睦美表示,在飲食西化、精 致化的影響下,現代人攝取發酵食品及生菜的機會大幅減少,相對的,含有大量油脂食物,及 加熱、加工的食品則大大增加。除了飲食習慣改變外,在生活習慣方面,也有浪費酵素的傾向

長時間只吃加熱過的蔬菜,不吃生菜、水果攝取不足,再加上喜歡油炸、煎炒等油膩食物, 飲食攝取不均衡、不健康的狀況下,也就容易出現新陳代謝速率變慢、腸胃消化力不佳等問題 ,進而出現發胖、抵抗力變差、手腳冰冷、腰痛、肩頸痠痛等不適反應。

 

易瘦體質怎養成?新鮮水果酵素助調整

 

不過,缺乏酵素為什麼會導致上述問題發生呢?秋葉睦美指出,這是因為,天然蔬果中確實 含有豐富的酵素,但酵素是一種非常不耐高溫的敏感物質,一旦經過加熱,就會遭受破壞。因 此,不容易以原本的狀態被人體吸收。

倘若本身食用生鮮蔬果已不足夠,身體又攝取大量加熱調理、油脂含量豐富的食物。更會因 需耗費大量消化酵素幫助消化吸收,而使體內僅存的酵素大量消耗。長時間下來,變會導致代 謝作用變差,一旦當食物沒有被充分分解,就無法被腸道吸收,造成細胞營養不足。

而且未消化的食物在腸內形成發酵、腐敗的毒素後,將使細胞機能低下,影響身體健康或造 成肥胖。相對的,如果能夠攝取蘊含酵素的食物,養成不浪費體內酵素的習慣,增加進入代謝 的酵素,將有助調整體質,養成所謂的「易瘦體質」。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食物過 敏的案例節節高升,成因更是百百種數不完,現在有數個最新的研究顯示: 食物纖維可能和食物過敏的成因有關。

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免疫學家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表示:「人體內的腸道菌會以酵素分解食物纖維,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 一種物質,可防止人體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目前相關的研究大多都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結果顯示飲食因素不太可能是造成 過敏率暴衝的關鍵解答。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結果也相同的話 ,那「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或許是個預防方法,甚至有可能可以逆轉過敏。

醫學之謎
根據非營利組織「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的統計,目前有1千5百萬以上的美國人有食物過敏,其中有約9成患 者對八種食物(花生、堅果、小麥、大豆、蛋、牛奶、水母和魚類)的其中一種 過敏。

目前還不清楚為何食物會造成過敏,但有可能是因為這些食物在到達腸道時, 大多還維持未消化的狀態,這些未消化的化合物從腸道進入了血管,在血管中它 們被抗體或免疫細胞辨識為外來的侵入者。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食物過敏研究人員凱瑟琳.納格勒(Cathryn Nagler)表示:「我們 想知道的是,食物完好的進入血管是否是食物過敏的統一特徵。」

免疫反應
麥凱和納格勒相信現代西方飲食影響了腸道菌分解纖維的過程。納格勒表示: 「現代飲食中富含糖、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刺激了不同種類的腸道菌生長, 使負責分解纖維的腸道菌數量變少。」

這聽起來很不妙對吧?纖維可以促進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的生長,此 菌能分解纖維並產生短鏈脂肪酸。在2011年《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中, 研究人員發現短鏈脂肪酸可防止腸道細胞過於通透,而使食物殘渣、細菌或化合 物進入血管。在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PNAS)發表的研究中,納格勒和她的同事將梭狀芽胞 桿菌植入小鼠對過敏原(花生)敏感的腸道中,發現此舉可預防小鼠對花生過敏 。

其他環境因素也可能和低纖維飲食結合導致過敏發生,當抗生素(廣泛用於農 業和治療嬰幼兒耳部感染,也可以殺死腸道菌)和低纖維飲食結合時會形成雙重 夾擊,使人體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最新發現顯示有方法可以預防、甚至逆轉某些過敏反應。《過敏與臨床免疫學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對 花生過敏的兒童接受益生菌治療後,能夠食用花生而不引發 任何過敏反應,在治療結束後也能持續對花生產生耐受性。

初步階段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養寵物、上幼兒園、有個兄弟姊妹、自然產或用手洗盤子都 會影響導致過敏的風險。約翰霍普金兒童中心(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的兒科過敏和免疫學主任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表示:「過敏並 非全都和纖維相關,而是在廣大的案例中發現了一小部分證據,能夠支持其中與 纖維有關的論證。」

多年來醫生都建議高風險過敏群孩子的父母,等到孩子三歲後再讓他們食用花 生或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但伍德認為這個建議可能大錯特錯,事實上一個最新 的研究發現,年幼時期開始頻繁的餵食孩童花生,反而能大幅減少他們對花生過 敏的機率。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小兒科診間,很多父母都會問:「吃益生菌可以解決小孩的過敏問題嗎?」面對父母的提問,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總會如此回答父母:「理論上有效,但每個人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所以很難推薦要吃哪個菌種。」

他進一步指出,吃益生菌確實可以改變腸道菌相,讓免疫系統的反應變好,但它最大的問題是,人體腸道菌種太多,每個人的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必須找到可以與原本腸道菌叢共生的好菌,才能平衡免疫系統。

吃錯益生菌 再多也無效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益生菌有效,有些人吃卻沒效的原因。被日本稱為益生菌之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兼任教授許清祥也持同樣的看法,過去研究都發現,吃益生菌可以讓免疫功能變好,但並不清楚,為何有人吃了特別有效,有人吃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

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複雜龐大,就像一個架設完整的網路系統,雖各自獨立但也相互牽扯影響,許清祥強調,益生菌雖然可以改變免疫系統,但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所需的菌種也不同,因此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菌種,花再多錢、吃再多也無效。

人人都想提升免疫力,事實上,提升免疫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容易,專研免疫疾病的成大醫院臨床醫學中心主任謝奇璋強調,腸道菌種在免疫系統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調控的功能,讓免疫系統處於平衡狀態,不致因為失衡而引發各種疾病。

腸道菌種會因為生活習慣、飲食而改變,經常熬夜、壓力大、嗜吃高油脂、高糖食物的人,腸道菌相大都是壞菌多於好菌,此時壞菌就會趁勢作亂,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謝奇璋表示,當腸道內充滿壞菌時,補充好菌可恢復免疫系統的調控功能,進而治療疾病。

找到適合自己腸道的共生菌

要增加腸道益菌看似簡單,其實工程非常浩大,謝奇璋說,首先得先找到與自己吻合的共生菌,不然盲目花錢買益生菌來吃,不但無效,還可能因而造成免疫系統的紊亂。

研究免疫多年的許清祥則表示,現在可以透過抽血進行配對,找出和自己腸道吻合的共生菌,已有不少名人用這種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讓免疫系統變健康。

雖然民眾可透過抽血配對找到屬於自己的益生菌來調整免疫力,但要靠吃益生菌來「治療」疾病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許清祥進一步強調,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配對找出適合自己的益生菌,除非罹患癌症或是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才會有這種需求,建議一般民眾,透過飲食調整,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等方式,也可以讓腸道有好菌。

jeanettaeolive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